首页

sm女主视频在线

时间:2025-05-26 05:39:22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63371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2024年第一期工商联大讲堂举行 聚焦民营经济发展与新质生产力

在成都时,“20班”的孩子们有机会围观苏翊鸣训练。“帅”是她们对“师兄”的统一评价,“好厉害,什么动作基本上做一个站一个”。王嫚妮强调,欣赏之余,她们会学习苏翊鸣的起跳动作和空中的概念等。而在黄海宏看来,苏翊鸣能给小选手最大的启示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项目”,换言之,就是把“要我练”变成“我要练”,这是决定运动员能走多远走多高的关键,“他骨子里喜欢,就会主动钻研,这样他才可能把这个项目做到极致。”

千余名武警官兵增援河南南阳抢险救灾

(身边的变化)追光逐绿 福建高速“碳”新路

一名快递小哥近日跑到朝阳区香河园派出所报警,称他放在快递车储物箱里的香烟被盗。民警经过调查发现,就在前日凌晨,一名身穿深色帽衫的男子曾在快递站门前徘徊,挨个儿“打量”快递车。经过一番研究,他锁定了其中一辆,手法娴熟地掀开车座下方松动的储物箱,抽出一条香烟后迅速离开现场。

叶聪:用好大国重器 推进深海资源开发

68岁的社区居民楚志敏是一位小学退休教师,小时候随父亲来到新疆。她说,安康社区就像一个温暖的家。“大家经常一起包饺子、包粽子、中秋节一起制作月饼。我在社区朗诵的搭档是一个哈萨克族小伙子,才三十多岁,我都六十八了,但一点都不违和。”(葛艾林 孙晨慧 徐朋朋 制作 徐妙巧)

九天揽月,探索不止!中国的探月之路再启程

而在单霁翔眼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堪称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典范。“它的变化让我们认识到,考古遗址昨天、今天、未来是什么样的,让遗址公园完成了从‘保起来’到‘美起来’的跨越,像公园般美丽。”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